文章来源 |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作者 |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教育带来了普惠性红利,如精准教学、智能问答等,展现出破解教育资源失衡、增强教学效能的巨大潜能,也衍生出教育主体属性弱化、技术伦理冲突、数据隐私泄露等多重风险,甚至还可能导致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异化。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背景下,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成为亟待高度重视的时代命题。
目前,智能教育领域出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博弈。工具理性以效率和目标达成为导向,强调最优化手段的使用;而价值理性则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强调对人文关怀、道德伦理与社会责任的坚守。当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相融时,技术手段所追求的便利性与教育的人本位价值取向难免碰撞并产生张力。然而,教育质量的高低不在于技术是否先进,而在于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过度追求数据驱动而忽视启智润心,无异于舍本逐末、以术驭道。因此,要以价值理性引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让技术始终服务于育人的核心使命,以此破解智能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一是重塑增强智能化场景下人的主体属性。在人工智能辅助教育教学的场域中,师生应始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而非技术的附庸。人工智能的引入不应削弱人类的自主性,而应增强师生的教学与学习主体性。在教育智能化过程中,应避免“数据投喂”“优绩主义”“信息茧房”“深伪欺诈”等陷阱,防止教育陷入低水平的内卷式发展和虚假式自由。这要求提升师生主体的人工智能素养与批判性思维,使算法推荐发挥良好的赋能作用,而非替代人的自主决策。我们应着眼于构建人机共生的健康教育生态,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互补协同,确保“人在回路”,将教师的专业判断与学生的自主探索贯穿智能教育全程,避免教育价值的迷失。
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智能教育应用的时代进路。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不能仅关注教学效率与应试成绩,而更应服务于学生的五育并举,警惕单一绩效考核带来的教育评估窄化风险。在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要警惕“以术的正确,加剧道的失败”,即过度依赖智能工具的精准测评与推送,导致教育目标的异化。当学生沉溺于智能刷题、精准应试,表面上分数的提升并不能表明他们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与综合高阶素养实现了真正的发展。“负面剧场效应”的加剧,将使学生陷入同质化竞争怪圈,损害教育的多元价值。回归以生为本的全人教育理念,方能促进学生的多维高阶能力发展。
三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智能教育的生态意蕴。教育不仅关乎知识传授,更关乎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我们要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智能教育体系,构建具有文化自觉与时代价值观的智能教育符号系统。中华文化崇尚“真善美”并强调以德育人,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应内化这一价值取向,成为承载文化精神与伦理规范的载体。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也有助于避免引导教育沦为单纯的技术竞赛,推动教育超越算法驱动的“效率崇拜”,回归育人本真的价值旨归。
坚守以人为本理念,兼具数据与人文、融合智性和德行,应成为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领域的定向器和压舱石。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重视主体重构、价值重塑、文化创新的三维协同,以追求“真善美”至高境界与坚守伦理道德底线的价值理性来引领,打造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新生态。